实验室原始记录是实验数据的 “第一手凭证”,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、可追溯性和法律效力。但在日常操作中,不少人因疏忽或侥幸心理,在记录中埋下各种 “隐患”。今天,我们就来盘点原始记录中最容易踩的 11 处雷区,附详细避坑指南,赶紧收藏自查!
易错点:代签、漏签、忘记负责人签名。
避坑指南:
所有参与实验人员需在原始记录上亲笔签名,实验负责人必须签字确认。
签名代表责任和认可,不是形式主义。
易错点:涂黑、刮擦、覆盖、用涂改液、无说明无签名。
避坑指南:
错误内容用斜线(/)划除,原内容清晰可见。
旁注修改人签名、日期及原因。
易错点:仅写“用XXX标准溶液”,无配制/标定记录或来源信息。
避坑指南:
记录来源:自制或购买?购买需注明批号、来源。
自配溶液需详细记录配制过程(或标注对应配制记录编号)。
易错点:仪器使用登记与实验记录时间/内容不符;特殊试剂/对照品领用记录与实验脱节。
避坑指南:
仪器使用同步登记,确保与原始记录的实验时间、内容一致。
毒、麻、精、放试剂及对照品领用记录需与实验中的时间、用量对应。
易错点:图片随意粘贴/丢失、热敏纸记录未复印、信息不全(如无样品标识)。
避坑指南:
图片直接粘贴至记录对应位置,热敏纸记录立即复印备份,电子图片妥善存档。
拍照时标注样品名称、批号、日期、操作者等关键信息。
易错点:字迹潦草、用铅笔/圆珠笔(显微图除外)、乱写缩写、模糊描述、术语/单位不规范、有效数字错误。
避坑指南:
遵循“四舍六入五留双”修约规则,按精度要求保留有效数字。
用签字笔书写,字迹工整;使用标准术语(如“mL”“g”)和国际单位。
拒绝模糊表述(如“约”“几滴”),首次缩写注明全称(如“HPLC”)。
易错点:使用精度不足的天平称量对照品(如万分之一天平称几毫克)、对照品称样量过少(<10mg)。
避坑指南:
称量对照品必须使用十万分之一天平,确保精度。
对照品称样量不低于10mg,减小称量相对误差。
易错点:实验后凭记忆补记或只录“好结果”,忽略失败数据。
避坑指南:
实时记录:边做实验边记录,保证原始性(手写或电子实时录入)。
完整记录所有过程:无论结果是否符合预期、是否被采用,实验步骤、现象、数据(包括失败数据)均需如实记录,失败实验同样有价值。
易错点:只打印图谱峰形,缺失实验元数据(如时间、方法、操作人等)。
避坑指南:打印的HPLC图谱必须包含以下信息:
采集时间、存储路径/文件名(唯一标识)、打印时间、实验方法名称、操作者姓名、进样体积。
这些信息是图谱溯源和重现实验的关键。
易错点:仅记录数据和操作,遗漏实验目的和结论。
避坑指南:
仪器登记:使用仪器时同步登记,确保原始记录的实验时间、内容与仪器记录一致。
特殊试剂/对照品管理:毒、麻、精、放试剂及对照品、对照药材的领用记录,需与原始记录中的使用时间、用量严格对应。
11
易错点:平行实验做一份或不做的(如色谱含量测定只进一针)。
避坑指南
HPLC/GC/滴定法:至少平行制备/测定两份样品。
滴定法:每份样品溶液至少进样两次。
常规检查(pH、水分、灰分等):至少平行做两份。
目的:通过重复实验降低偶然误差,保证数据可重复性。
实验室原始记录的规范与否,直接体现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,更是规避质量风险的关键。以上 11 处雷区,看似都是小细节,却可能引发大问题。希望大家对照自查,养成规范记录的习惯,让每一份原始记录都经得起检验!

